This page simply reformats the Flickr public Atom feed for purposes of finding inspiration through random exploration. These images are not being copied or stored in any way by this website, nor are any links to them or any metadata about them. All images are © their owners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This site is a busybee project and is supported by the generosity of viewers like you.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綽爾
專案序號:633 專案編號:Ⅱ-134
公佈時間:2008(第二批) 類別:傳統音樂
所屬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
蒙古族绰尔,又称“冒顿潮尔”,亦称“胡笳”、“潮尔”,是一种边棱气鸣乐器。它产生于秦汉时期,在《太平御览》、《乐府诗集》、《说文解字》等传统典籍中均有记载,至盛唐时已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广泛流行开来,历代相沿,以迄于当世。
蒙古族绰尔早期有两种形制,一种管身以芦苇制成,主要流行于蒙古族地区;另一种管身为木制,主要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清代以后,蒙古族绰尔基本以木制成。与所有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不同的是,蒙古族绰尔是唯一没有簧片和堵头、两边通透的木管吹奏乐器吹管两头直径相同,长度一般为60厘米。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蒙古族绰尔共有38首传统演奏曲目,代表作品有《鄂毕河的波涛》、《哈瓦河的流水》、《卡纳斯河》、《鲜艳的花朵》等。
蒙古族绰尔演奏时,管身竖置,演奏者双手持管,两手食指、中指分别按住三个音孔,上端管口贴近下唇吹气发音,可奏出十二度的五声音阶。其演奏技巧十分独特,常以喉音吹奏或与管音结合同时发音。蒙古族绰尔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长于吹奏蒙古族长调乐曲,音色柔和优美、自然浑厚,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一管两声的蒙古族绰尔是传统边棱气鸣乐器和吹管乐器的最原始标本,在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蒙古族绰尔艺术的生存发展陷入极度困境,仅剩下一个传承人,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綽爾
專案序號:633 專案編號:Ⅱ-134
公佈時間:2008(第二批) 類別:傳統音樂
所屬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
蒙古族绰尔,又称“冒顿潮尔”,亦称“胡笳”、“潮尔”,是一种边棱气鸣乐器。它产生于秦汉时期,在《太平御览》、《乐府诗集》、《说文解字》等传统典籍中均有记载,至盛唐时已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广泛流行开来,历代相沿,以迄于当世。
蒙古族绰尔早期有两种形制,一种管身以芦苇制成,主要流行于蒙古族地区;另一种管身为木制,主要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清代以后,蒙古族绰尔基本以木制成。与所有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不同的是,蒙古族绰尔是唯一没有簧片和堵头、两边通透的木管吹奏乐器吹管两头直径相同,长度一般为60厘米。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蒙古族绰尔共有38首传统演奏曲目,代表作品有《鄂毕河的波涛》、《哈瓦河的流水》、《卡纳斯河》、《鲜艳的花朵》等。
蒙古族绰尔演奏时,管身竖置,演奏者双手持管,两手食指、中指分别按住三个音孔,上端管口贴近下唇吹气发音,可奏出十二度的五声音阶。其演奏技巧十分独特,常以喉音吹奏或与管音结合同时发音。蒙古族绰尔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长于吹奏蒙古族长调乐曲,音色柔和优美、自然浑厚,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一管两声的蒙古族绰尔是传统边棱气鸣乐器和吹管乐器的最原始标本,在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蒙古族绰尔艺术的生存发展陷入极度困境,仅剩下一个传承人,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